闲话故乡的往事--初次进县城 |
|
作者:超越居士 出处: 更新时间: 2007年03月08日 |
我的老家离阜城县县城18华里,在那出门主要靠步行的年代,进县城对于妇女和小孩来说是很难得的事情,有些缠足的老太太甚至一辈子也无缘到达县城。我小时候常听说“阜城的城,景州的塔”,指的是阜城的古城墙很有名气,据说全长有九华里,城墙顶上可以并排走开两辆大车。特别是有一次从一本关于“太平天国”的小人书上,看到画有阜城高大的城门楼和悬起的吊桥,更增加了对县城的神秘感,总希望找机会到城里看一看。 升入初中后的第一个国庆节,机会终于来了,因为全校师生将去县城参加庆祝集会。从学校到县城步行至少要两小时,为了参加一上午活动,必须早、午两顿饭就近解决,这对几百人的集体来说,也需要不少的准备工作。前一天学校就派人去联系了临时吃饭和休息的地方,并用马车拉去了埋锅做饭的必备用具。学生们自然也要作些必要的准备,以便天不亮就准时出发。那时我不住校,虽然家离学校不远,但在没有钟表计时的情况下,想按时早起也多了一层困难,为此父亲几乎一夜没睡好,过一段时间就到学校门外听一听,保证了我能与住校的同学同步行动。 顶着满天星星队伍就出发了,天刚亮就到达城北的杜玚村,那里是先遣队选好的临时休息和吃饭的地方,早饭后才整队进城。一出杜场村就看到了高高的城墙,但已不是以前听说的那个样子,因为那时城墙砖已经拆掉,只剩下城墙的土芯,已经残破不齐,城门楼也不见了,变成了一道豁口。不过城墙的整体轮廓尚在,不难想象出它的原貌。进城的通道仍是通过城门的老路,对此熟悉的同学告诉我,走过的豁口是小北门。进了小北门,才看到城里的具体模样,那时虽然还没有高楼大厦,但比普通农村整齐的多,对初次进城的人,也感到处处新奇,难免目不暇接。 国庆庆祝活动首先是在阜城二中(原阜城师范)院内开大会,主题报告可能是赵光壁县长作的吧,只记得讲话很长,内容没印象了,讲话结束后是列队游行,那场面至今却还印象深刻。队伍最前面是县直单位的人员,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穿制服的人,特别是穿列宁服的女同志,显得格外整齐。最惹眼的是县公安局的队列,一律是大盖帽,兰制服,腰间的武装带上系着露出手枪把的皮枪套,裤腿两侧有显眼的红杠杠,脚下的新皮鞋走起路来咯噔咯噔响。县直之后是一中、二中的队列,再往后还有县城附近的小学和村民。游行队伍沿着叫不出名的几条大街走了很长的路,看到了许多门面各异的店铺和民居,最后统一的队伍分成几路,各奔自己的回程方向,我们直到出了小北门才就地解散。 利用有限的自由活动时间,我和几个同学攀上了城墙残垣的最高处。向城外望去,只见广阔的城湾子连着周围的村庄,向城内望去,整个城区尽收眼底,和在街上走时看到的光景又不相同。整齐的街道展现了老城解放后的新面貌,古城墙的残垣断壁则记载着它的历史沧桑。遥想自汉朝建县以来,历经两千余年,在这里不知进行过多少次争城夺地的战斗,更不知有多少勇士血洒城头。当年一支太平军就曾在这里固守几个月,并和清军进行过殊死的战斗。正是历代勇士的鲜血,不断刷新了古城的历史。 第一次进县城虽然只有半天时间,深深的印象却至今仍留在脑底。初中毕业后,我又到更大的城市读书,后来到更远的城市工作,半个多世纪走过来,到过的大城市不计其数,但无论后来走到哪里再也未曾感受到初进县城时的那种新奇,更没有那时的许多感慨。
(本文已被浏览 17 次)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