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习三:巧夺天工画出“玉壶人生” |
|
作者: 出处:新华网河北频道 更新时间: 2007年12月22日 |
王习三正在鉴赏内画作品。
在这16位带有传奇色彩的“掌门人”中,日子过得最风光、最红火的,无疑是衡水内画传承人王习三。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属于民间工艺,就在曾经风靡全国的武强年画、丰宁剪纸渐渐失去市场的同时,名不见经传的衡水内画却已悄然壮大起来:作品越来越受收藏爱好者追捧,从业人员达4万多人,年产值约10亿元。
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往往能带动一个艺术门类的大发展,王习三正是这样一位艺术家。因为有了王习三,内画艺术才冲破了传统的工具和技法,融入了更加丰富的艺术元素;也正因为有了王习三,内画艺术才走出父子、师徒相传的小圈子,变为中专美术学校的一门专业课,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文化产业。
由王习三独自一人由京返乡,到冀派内画蓬勃发展,再到内画产业全面兴起,也不过四十年时光。这近乎传奇般的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冬日的一个上午,在衡水市中心的中国内画艺术之乡展览馆内,身着唐装、满头银发的王习三为记者打开了这段尘封已久的记忆。
机缘巧合
“叶派”有了外姓传人
回想起自己与内画艺术结缘并一生相守的经历,王习三也感叹“有一些传奇色彩”。他能够走上内画之路,完全是一种机缘巧合。
 1938;年5月,王习三出生在衡水市阜城县的一个商人家庭,家里并没人能和艺术沾上边。但是,从上私塾起,王习三便很喜欢画画。到高中时,王习三已经具备了一些功底。高中毕业时,父母在冀县(现在的衡水冀州市)给王习三找了一份当教员的工作。“当时我正要去冀县报到,可就在那天早晨,母亲突然生病了,我不得不留了下来。等母亲的病好了,我也错过了最后的报到时间。后来我得知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在招学徒,就去报了名,当时是1957年。”就这样,一个准教书匠因为这种突然的变故,最终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命运。
经过一些简单的美术考试,王习三正式进入了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更为幸运的是,王习三被分配到内画组,所拜老师正是著名的京派内画艺人叶 祺和叶晓峰。“当时整个北京城会画内画的就4个人,叶 祺、叶晓峰还有他们的一个妹妹,第4个人就是我。人家兄妹三人都是从他们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师爷叶仲三那里继承的技艺,而我是‘叶派’内画的第一位外姓传人。”
从师三年,王习三熟练掌握了“叶派”内画技法,初步形成了厚朴古雅、浑厚大气的京派内画艺术风格。之后,王习三开始崭露头角,引起了圈内人及收藏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就在他的内画技艺日趋成熟之时,“文革”开始了。尽管年轻的王习三并没有什么历史问题,可还是被遣返回原籍衡水阜城县。
回乡务农
内画成了村里的副业
从北京回到故乡阜城县农村后,当地极度贫困的状况让王习三感到一阵阵心酸。“别说鼻烟壶内画了,当时村里人连盛酱油醋的瓶子几乎都买不起。吃饭都吃不饱,哪有心思欣赏艺术呢?”但是,王习三又心存不甘,自己好不容易学来的手艺,难道就这么白费了不成!“后来看到相邻的村子开始搞副业,人家的生活比较好过,我就跟大队长说,想以副业的形式继续画内画,挣了钱归集体,大队干部们还真就同意了。”
为了购买鼻烟壶坯子并寻找销路,王习三坐上火车打算去北京工艺美术厂。“也是赶巧,在火车上闲聊时,坐我对面的乘客恰好是天津外贸的一位同志,而且他们单位恰好就需要采购内画鼻烟壶。”这样一次机缘巧合,让王习三与天津外贸达成了长期的供货协议,他也借此机遇守住了内画艺术的阵地。“当时鼻烟壶内画都用于出口,在国内根本找不到市场。”对于这次“首战告捷”,王习三记忆犹新,“那是1968年,当时我一年共给村里创收3792块钱,相当于全村交公粮的总收入。这些钱都交给了村里,用于打井架电。”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王习三自创了一种内画新工具——“金属杆勾毛笔”。据王习三介绍,“京派内画原来所用的笔,是将竹签削尖烤弯之后制成的,其笔尖不耐磨,而且着色后画出的线条缺乏流畅感,所以只能走厚朴古雅一路。在农村劳动时,我发现电线里面的芯既牢固又可以根据作画的需要随意弯曲,便将金属芯的一端拍扁,再卷上笔毛,用热松香固定,很简单却非常好用,画出的线条也变得细腻、流畅。”如今,这种笔因为运用自如、牢固耐用,已被内画界广泛使用。
创立冀派
引入多种艺术元素
如果说是机缘巧合让王习三走上了内画艺术之路,并在最艰难的岁月里选择了坚守,那么,是不断创新的思维方式让王习三踏上了自己的艺术巅峰。多年来,他不仅广泛借鉴了京、鲁、粤等内画流派之所长,而且还将国画中的米皴法、撕毛画法及油画肖像的技法引入了内画,从而表现出浑厚高雅与轻盈飘逸兼顾的独特艺术风格,冀派内画也由此形成。
上世纪80年代,把油彩引入内画艺术,用油画肖像来弥补国画肖像中难以达到的效果,是王习三最感得意的一项创造。如今,在衡水内画展览馆中,仍珍藏着由王习三亲手绘制的“美国历届总统肖像鼻烟壶”。这套作品共由40个鼻烟壶组成,壶体全部选用上等天然水晶磨制,并采用油画颜料绘制而成。鼻烟壶上的人物生动而传神,看上去呼之欲出,比照片更加逼真。这套作品不仅多次在国内外荣获大奖,还被美国报纸誉为“美国历史的缩影、中国艺术的结晶”。
“凡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说起油彩内画技法研究,王习三感慨地说,“在晶体上画画和在画布上作画有很大不同,晶体不吸油,根本无法作画,后来对油彩及作画的工具进行特殊改造后,才获得了成功。”
办校建馆
让奢侈品走进千家万户
如今,69岁的王习三已经在内画艺术道路上经历风雨50载。虽然因受年龄限制,王习三近年来已少有新作,但众多精美的内画艺术作品却源源不断地从他培养出的内画艺人手中诞生。据了解,目前衡水内画已发展成为从业人员4万多人、年产值约10亿元的文化产业。
在位于衡水市郊的习三工艺美术中等专业学校,来自全国各地的内画学子慕名而来,系统地学习美术理论、内画艺术等专业课程。自1996年创建以来,该校已陆续培养出了2000多名内画毕业生,还被教育部门纳入了统招三年制中专学校行列,从这所学校里已经走出了不少优秀的内画人才。
其实,早在为村里办副业时期,王习三就已开始收徒。至创办习三工艺美术中等专业学校为止,经他亲自传授过的徒弟共有4批42人。如今,这些徒弟中的不少人也已经是“桃李满天下”了。
曾经有人对王习三广泛传授内画技艺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内画发展成这么庞大的一个从业群体并非好事,因为多数人技艺并不怎么高明,中低档产品也太多,这会毁了内画鼻烟壶精品艺术的传统形象。对此,王习三认为,内画从业人员的构成正像一座金字塔,真正高、精、尖的内画大师级人物,当然永远只能是少数。但是,这些大师级的人物也是从金字塔底层一步步走上来的,内画从业人员越多,金字塔底层越牢固,越能促进内画水平的整体性提高。
此外,数量较多的中低端产品出现在市场上也未必就是坏事。王习三感慨地说:“鼻烟壶内画诞生后,一直是有钱人家把玩的奢侈品。现在,由于内画的推广和普及,几十块钱就能买一个,普通家庭也消费得起。当然,我们也有很多价格不菲的内画精品,都是由一些内画大师级人物绘制的。让高中低不同档次的作品同时出现在市场上,将选择权交给消费者自己,这有什么不好呢?”
正是按照这种思路,王习三在衡水市中心出资兴建了集卖品、展品、藏品及现场演示功能为一体的中国内画艺术之乡展览馆。此外,他还筹建了衡水市冀派内画协会,创办了习三内画艺术有限公司,成立了“习三内画艺术院”。在内画载体方面,曾经只能用于收藏的鼻烟壶,如今已拓展成水晶球、屏风、烟具、酒具、香水瓶、笔筒等多种器形;连绘画内容也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而定,比如结婚像水晶球内画等等。
如今,冀派内画已经成为衡水市的一张城市名片,而且发展成了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对此,王习三仍不满足,他说:“作为冀派内画的掌门人,我有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内画、喜欢内画,让冀派内画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
开栏话:日前,省文化厅向我省的16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颁发了证书,他们也因此被誉为“国宝”。是什么让他们获此殊荣?他们身上到底发生着哪些故事?近日,记者分别与这16位掌门人面对面,讲述他们的传奇故事。
内画:
“鬼斧神工”的艺术
鼻烟壶内画起始年代众说纷纭,有一说是起于清代嘉庆年间。相传,京城一位家道中落的文人,在用牙签抠鼻烟壶里残留的鼻烟时,发现在壶壁上划出的线条,从外面看像是一幅竹画,别有一番韵味。内画由此诞生。
内画源于国画中的工笔,多以人物、花鸟或山水为题材,原本只画于鼻烟壶的内壁。与在宣纸上画国画相比,其难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内画要在小口大肚的容器内作画,仅靠手指的细微运作来完成,稍有不慎就会失之千里;二是要正看反画,作画者不仅要写反字,而且绘画程序与外画也有所不同;三是为了使鼻烟壶内壁着色牢固且观看时两面绘画互不干扰,壶的内壁都要经过磨砂处理,所以作画者将细如针尖的勾毛笔伸到壶内时根本看不清笔锋,几乎处于盲画状态。
鉴赏一件内画作品的优劣,一要看内画的载体,以天然水晶、玛瑙、琥珀最为贵重,其次是人造水晶,再次是玻璃。鼻烟壶的外观要求周正、细腻、精致、光亮充足、内壁磨砂均匀适度;二是看画工,一件好的作品,不仅应该具备创意高雅、气韵生动、用笔老练、形象传神、设色谐调、布局合理、落款精练、印章考究、装潢精神等九个方面,而且要经得起放大镜的考验。
(本文已被浏览 99 次)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