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慧生的艺术人生(十) |
|
作者:赵云旺 出处:衡水晚报 更新时间: 2007年10月16日 |
荀慧生十分重视对京剧新生力量的培养工作。他把为党的文艺事业培养接班人看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勤勤恳恳、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一切表演艺术经验传授给新一代。1958年,中国戏校为继承荀派艺术,邀请荀慧生来校任教。当时,广大群众希望能多看他的戏,他的演出工作相当繁重,但他出于对戏曲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怀着培养后辈的高度责任感,欣然接受了校长史若虚的邀请,并诚恳地表示:“只要学校安排,随叫随到!”五年中,他先后给刘长瑜、陈和平、沈健瑾等学生传授了《红楼二尤》、《辛安驿》等剧目。为了适应教学要求,他在一些剧目中的人物刻画、技术安排等方面,都做了许多新的处理,并对刘长瑜、陈和平等学生们说:“你们是好学生,就要好在能够创造。你们认为不合适的地方尽管改。不要专门模仿我,不要怕人家说荀慧生教出来的不像荀慧生。太像我,就要妨碍你们的创新,我希望你们超过我!” 新中国成立后,荀慧生除了改编四十多出荀派传统剧目外,还创造了一出新剧《卓文君》。该剧在剧情、人物塑造,唱腔处理上都有独到之处,是荀派表演艺术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该剧塑造了卓文君这个敢于向封建礼教宣战、大胆泼辣而又多才多艺的女性形象。在唱腔处理上,也有一些创造,如“闺怨”一场,卓文君听说未婚夫窦圭死去的消息,格外高兴,在唱“窦圭一死把双眉展放”一句时,他感觉用“二六”腔调表现卓文君当时的心情有些软弱,便用西皮碰板起唱,同时不用叫板,从冷笑的表情中突起唱腔。“鸿飞”一场,吸取了汉调的旋律和唱法,使声调显得激越急促,更好地体现了卓文君私奔的决心。在卓文君出走时的身段步法上,他考虑到用普通的圆场来表现卓文君的私奔就表现不出当时的紧张气氛,所以他把普通的绞丝穿舞步法加以变化,且歌且舞,借此表现卓文君坚定的决心、紧张的情绪和遥远的路途。这出戏于1956年1月7日在天津首演,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欧阳予倩看后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称赞荀慧生是“喜剧能手”。 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荀慧生养成了写《艺事日记》的习惯。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中,他坚持每天写《艺事日记》,不论工作多忙,演出多累,总要坚持写完再去休息。在这几十本《艺事日记》中,记录了他大量的看戏观感,表演心得,经验体会,与文化界、艺术界知名人士的交往等内容,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资料。 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荀派艺术表示了极大关注。毛主席很喜欢听荀派的“四平调”、“南梆子”等唱腔。每次观看荀慧生演出时,他总是先把唱词写下来,然后对照戏词品评唱腔。周总理非常关心荀派艺术的继承和发展问题,1962年5月,他赴辽宁视察工作,正值荀慧生在那里演出。周总理在宋任穷、黄火青等同志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荀慧生演出的《红娘》,并作出指示,“要让荀慧生同志多培养一些学生,使荀派艺术发扬光大……,青年们演得不错,可是和老将们比起来就差得远了,主要还是基本功不过硬。”受全国亿万人民爱戴的周总理,对一位戏剧工作者的艺术劳动,给予如此巨大的关怀和尊重,让荀慧生激动不已、感慨万千。 1963年7月14日晚,全国政协在政协礼堂举行夏季联欢晚会,邀请荀慧生带几名荀门弟子参加。荀慧生带着刘长瑜、岳惠玲、女儿荀令莱参加了晚会。荀慧生尽管年事已高,却精神抖擞地走到扩音器前,谦逊地向大家宣布:今天,我来给我的学生唱“开场”吧。胡琴老师上来后,他清唱了《红楼二尤》里的一段“四平调”。接着刘长瑜清唱了《辛安驿》里的一段“二六”。岳惠玲唱了里面的一段“四平调”。一代剧坛宗匠为自己的学生唱“开场”,使在座的每一个人深受感动,一时传为艺坛佳话。然而,他的学生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次竟是恩师艺术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演唱……
(本文已被浏览 40 次)
|
|
|
|
| | | |
|